据社科院和中国气象局发布的《气候变化绿皮书:应对气候变化报告(2013)》称,今年以来全国平均雾霾天数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多;湖南进入深秋季节,红叶尽染,但雾霾天气仍有抬头趋势并有所发展;华北、黄淮、长江中下游地区以及四川盆地将出现间歇性雾霾天气持久未退。而申城在一天内完成污染严重程度的“三级跳”,虽然AQI指数有望开始回落,但仍将难以摆脱重度污染的侵袭。再看看上海发生的奇葩事情更让人哭笑不得,因为空气质量严重污染,马拉松选手戴口罩参赛。
早在2012年全国政协十一届三次会议记者会上,中国环境报记者就曾提出如何处理好GDP发展与环境保护关系的问题,这无疑是给委员们扔了一枚重磅炸弹。或许正确把握两者之间的关系并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么容易,尽管这些年来各级领导的生态环境意识明显提高,但并不是所有的人对环保和生态问题都有了充分的认识,也并不是所有的地方都能自觉做到环保与发展同步。
外媒引援中国统计局的消息称中国正在研究新的国民经济核算方式,增加一些新的统计指标。这不禁让我们陷入思考,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何在?传统的GDP核算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但对自然资源匮乏的认识上不充分甚至加以忽略,导致资源匮乏,环境恶化等问题屡屡出现。所以引进了绿色GDP的新概念,即我们现在不仅仅要追求GDP总量的增长,还要追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经济发展离不开良好的生态环境,优美的生态环境是加快经济发展的基础;而恶劣的生态环境,不但使经济难以发展,即使发展也难以为继。回溯历史,两千年前,我国黄河流域良好的生态环境曾经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创造了举世闻名的黄河文明。后来历经战乱破坏,加上自然灾害和滥砍滥伐等人为造成的破坏,导致了陕、甘等西北地区严重沙化、荒漠化,经济文化的发展也因此受到了极大的制约。在看今朝,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而经济的快速增长也给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压力。特别是干旱半干旱地区的沙化、荒漠化,城市、工业区的污水、垃圾、有害气体和农业化肥、农药、助长剂的过量使用,造成的自然生态恶化和人居环境污染,不但给城乡人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严重危害,同时影响、制约了经济的持续发展,成为最大的社会公害和心腹之患。
各地也都曾采取一系些措施预防环境危害;内蒙古近期推出升级汽柴油,加强质量监督以减少尾气排放;作为受雾霾影响较严重的武汉也将在本月推出机动车环检;同时为了不让灰头土脸的“人造雾霾”出现,山东省提出要对冬天里的一把野火说“不!”;大气污染防治攻坚加速,各地力推“无污染供暖”;北京市为重拳治理大气污染提出的“为了更清洁的空气,北京在行动”的口号。
浙江省在处理这一关系上也做的比较出色。浙江自然条件优越,区位优势明显,文化底蕴深厚,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历届省委、省人大、省政府都重视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提出建设生态省的目标要求,浙江省的领导曾这样说过:“不重视环境保护的政府是不清醒的政府,不重视环境保护的部门是不称职的部门,不重视环境保护的企业是没有希望的企业。”这是高明之举,很有远见。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做好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工作,实现了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但工信部前部长李毅中在中欧商学院主办的“2013首届中国未来能源论坛”表示,雾霾因煤炭消耗和汽车尾气在短期内改变无望。而大气污染在近几年也只能是逐步的下降。那么当今中国应如何打算处理这一关系?同济大学副校长吴志强曾说过,“最高层次的GDP一定不是靠耗能、耗物资、耗水、耗气来达到的,而是靠头脑创造的GDP。” 在从整个珠三角来看,珠海有勇气一直拒绝以大工业、大能耗来带动经济的发展,这才换来了今天的宜人环境。我们可以从这个角度出发,处理这一关系,可以用新技术,新工艺开发新能源,提高资源利用率,同时,实施制度创新,实行环境资源的有偿使用。不断进行技术创新,由粗放式生产向集约型生产转变,通过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最大限度地把资源转化为产品。合理利用和保护土地资源、水资源和生物资源,防止水土流失,控制污染,保护野生动植物资源,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
国家的经济发展与每个人密切相关,环境保护却不容忽视,期待国家经济腾飞的同时,仍有一片蓝莹莹的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