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水污染事件告诉我们些什么

    
   
兰州市近日发生自来水污染事件,初步判断是由兰州石化上世纪80年代发生泄漏事故后污染物渗入地下,渗入兰州威立雅水务集团水厂自流沟所导致的。自来水严重苯超标,使兰州整个城市数日笼罩在恐慌之中,此次事件也引起全国人民的关注。

 

    此次自来水污染事件,看似偶然个案,实际上却并不是这样:兰州市民早在3月份就发现了自来水有异味,但当地政府迅速辟谣并查处造谣者,却没有对自来水可能存在的污染引起高度重视。从目前的调查结果看,兰州的自来水污染,似乎早就埋下了伏笔。

 

    兰州自来水污染事件有许多问题引起我们深思:供以自来水流通的自流沟自投入使用至今已有60年,超出逾期10年,在半个多世纪的时间中这周围也兴建起一批批重工业和化工业工厂。初步判断污染源兰州石化上世纪80年代发生泄漏事故后渗入到地下的污染物,自流沟的设计寿命期到了以后,收缩缝老化,滞留区的含苯地下水通过收缩缝进入自流沟,进而污染水质。

 

    这并非偶然情况,随着国家工业的不断发展,自来水污染事件屡见不鲜,自来水作为最基本的民生保障之一,基于其流动性,易发生大面积污染,其安全风险更有甚于煤矿、交通及一般环保事故。城市发展“重地上轻地下”已经埋下了许多安全隐患,试想如果石化管道远离自来水管道,如果自流沟早就得到修缮,而不是超龄服役、年久失修,兰州自来水何以发生如此大面积的污染?之前兰州相应政府部门一味关注打击造谣者而疏于追查自来水水质状况,排查工作显然不够深入,致使300多万兰州市民饱尝水污染之痛。这是给予供水企业的教育课,也是给相关部门敲击的警钟。

 

    纵观时下,我国城市建设中基础设施建设的“旧债”拖欠过多问题不容置疑。诸如自来水管道等基本设施的建设和维护投入不足、重视不够问题也有其存在的地域普遍性,成为城市发展和扩张过程中的通病。由于过于注重形象工程建设和经济发展指标,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建设者往往更加关注地面建筑而忽略地下设施,通信、电力、燃气、排水、热力、工业等管道纵横交错地分布在城市的地下,它们在为人们提供便捷生活的同时,也逐渐成为埋藏在地下的“不定时炸弹”,安全无小事,如果城市管理者忽视这些隐患,那么隐患长期存在并必定在特定时候演变成事故。等到事故发生了再去赶紧补救,未免代价太大高,做的太迟。

 

    作为一个事故,在各方努力下总会过去。而广大民众期待的是尽早避免风险,在国家社会帮助下尽量提高起生活的安全系数。政府责任重于泰山,如何让行政监管更有力“公共设施的建设与维修,应当作为日常工作中一项重要任务。防患于未然,尽量消除风险的源头,远远比处理事故更为意义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