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6日,运河学研究院郑民德老师陪同中山大学博士生导师吴滔教授及中山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的4名博士生、研究生前往山东阳谷、河南台前考察运河文化。因为前一天刚下完雪,所以天气异常寒冷,一路上只能小心翼翼前行,如履薄冰,尽管如此,短短20公里我们就发现路上发生了两起交通事故,都是因地面太滑引起的,所以我们也一直把安全放在第一位。随同的几名博士生因为是南方人,没有见过北方的大雪,所以看到原驰蜡象的情景,也是充满了兴奋。
我们首先到达的第一站是七级镇,七级在明清时期以粮码头而著称,号称“金七级”,附近数县的粮食都通过船只运输到七级,然后存在七级的水次仓里面,由运军发往北京城,以供给皇室需求。在皑皑白雪覆盖下,七级码头显得充满了历史的沧桑感,遥想当年码头下船只鳞次栉比,商贾辐辏的场面,与今天的凄冷、萧瑟形成了一种鲜明的对比,真是判若两重天呀。码头下以前原汁原味的古运河不见了,而是被完全渠化的南水北调工程所代替,两岸建立起了大量的仿古建筑,充斥着现代化的气息,只有在运河一角的古街区,看到那零零散散的清末、民国年间的古店铺,斑驳的路面,才有一丝古镇的特色。
然后我们到了阿城下闸,雪景下的河与桥构成了大自然中最美丽的景色。河中是薄薄的冰,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烁着涟漪,虽凄冷却不刺眼,是一种能够抚平人内心任何波动的暖色。经过改造的下闸横于运河之上,与桥板上的道路一直延伸到远方,仿佛通往了遥远的历史,去寻求当年的繁华与热闹。考察完下闸后,我们去了海会寺,看到了当年山西商人经营盐业的盐运司会馆,明清时期山西商人与安徽商人为中国商界的两大巨擘,他们纵横商界数百年,驰骋天下,操鱼盐之利,掌粮茶之要,创造了运河沿岸的辉煌与繁华。当年山东食盐从沿海的利津盐场通过大清河输往山东济南泺口,经山东盐运使检验合格后,再输往阿城,山西商人在盐运司会馆里确定引数与销售地,然后通过运河、盐河、黄河销往河南、山东、江苏徐州等地。看到盐运司会馆那充满历史沧桑的墙面,那精工雕刻的艺术珍品,屋子中那斑驳的梁木,真是感慨历史的风云变幻。
随后我们去了张秋镇的荆门上闸,这儿的风景更美,运河两边的树木上都积累了层层白雪,不时的落到河面上,甚至在没有结冰的地方,还有一群小鸭子在上面欢快的游泳,这么冷的天,小鸭子们还在水中自得其乐,真有一种“子非鱼,焉知鱼之乐”的感觉。荆门上闸位于上闸村,村中有一座颜氏家庙,相传是孔子弟子颜回家族的庙宇,在颜氏家庙中,我们得到了看守庙宇的颜大爷的热情款待,他不但详细介绍了上闸村颜氏的来源与发展历史,还让我们看了留存下来的3块古碑,从中我们找到了一些运河区域家族发展演变的历史资料。
离开上闸村,我们赶往河南台前八里庙村,去寻找明清治河留下的古代水利工程碑刻。我对八里庙已经心驰神往很久了,但是一直无缘前去,感到非常遗憾。今天能够亲临其境,也是非常的兴奋,在途中,我们看到了宽达数百米的金堤河,真可以与黄河相媲美,宽阔的河面一眼望不到头,两岸都是皑皑白雪,河像长龙一样游向远方,直到天际,河堤高达数十米,坚固结实,真体会了“固若金汤”这个词的真正含义,这才是大自然中最壮观的景色,让人的心灵感到震撼。在八里庙村,我们看到了四块明清水利工程碑刻,最大的一块是明景泰年间徐有贞治河碑,高达4米多,为皇帝谕旨铸刻,碑帽上刻有两条飞舞的巨龙,碑的正面为治河的经过,反面为祭祀河神有关官员,包括中央与山东省的数十名河道与州县官。另外三座碑分别为顺治年间重修八里庙大河神祠碑、乾隆年间修建滚水坝碑、景泰祭祀大河神碑,都是非常具有价值的明清碑刻,对于运河学研究非常有用。
最后我们去了张秋关帝庙,即山西会馆,会馆经过重修后,显得高大壮观,可惜因为锁着门,不能进去。然后我们又去了清真寺,张秋清真寺目前只保留了山门,里面没有多少东西,吴滔老师在院内发现了一块残碑,非常高兴,因为碑刻比较模糊,他们在上面刷上面粉后,才认清字迹,是一块墓碑,主要介绍了墓主的生平与经历,与宗教的关系不大。在回聊城的路上,我们又在北海村看了北海龙王庙与任大仙庙,庙为新建,有价值的东西较少,只是在任大仙庙后看到了一块明代的碑刻,介绍了任大仙的生平与成仙的过程,非常有意思。
通过一天的考察,感到收获非常多,不仅因为在途中与吴滔教授交流,知道了很多学术研究的理论与方法。更重要的是,在考察的这些地方中,我们找到了大量明清碑刻,发现了运河研究所需要的很多资料,所以感到非常有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