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河田野考察小分队东阿、阳谷行

 

2017118日,运河学研究院郑民德、朱年志、刘玉梅、王玉朋、周嘉、胡梦飞及研究院特约研究员张文兴一行7人前往东阿、阳谷进行考察。尽管今天天气不是很好,有淡淡的雾霾,但大家积极性很高,这是新的一年的首次考察,良好的开端,预示着成功与收获,所以考察让人兴奋与激动。一天中,大家考察了东昌府区李海务,东阿苫山、皋上村,阳谷阿城镇陶城埠、七级镇古码头等处,共搜集到碑刻80余通,发现庙宇6座,访谈老人20余名,搜集到大量的民间文献资料,为运河学研究院的研究工作增加了新的资料来源。
我们来到的第一站是东昌府的李海务,李海务是明清时期运河沿岸的一座小镇,因运河而繁荣,当时这里帆樯林立,人烟辐辏,商业相当发达,这里曾有一座青龙寺,规模很大,目前遗址成为了凤凰街道办事处的中心小学,在网上曾有一些青龙寺的石刻配件,所以我们怀着探古的心情来到了小学,希望找到一些当年寺庙留下来的东西,但是结果让人失望,在偌大的校园里,一点相关的痕迹的都没有,对聊城深有研究的张文兴说,校园那处遍布瓦砾的地方就是寺院的遗址,前几年还曾有碑刻在这里,但是现在都不见了,非常可惜。离开李海务,我们前往东阿苫山古村落,车辆途中路径刘集田马村,眼尖的张文兴发现路边麦地中竖立着几块古碑刻,这让我们很兴奋,立刻下车观看,碑刻共有4块,均为清代末期所立,墓主地位也并不显赫,为村中的处士(古代有德的老年人),但碑刻花纹精美,碑帽上绘麒麟两只,碑座有凤凰两只,中间有仙树一颗,非常漂亮,为他处所未见。
上车行驶一段距离后,我们到达了苫山。苫山为明清时期的古村落,有大量的古建筑与文化遗产,因该地曾有一座像苫盖一样的小山,故称苫羊山,简称苫山,该村分为西苫山、东苫山、前苫山三个村庄,每个村庄里都有一些明清时期遗留下来的庙宇、房屋等文化古迹,有着丰富的历史底蕴。我们首先到达的是西苫山三官庙,该庙为聊城市文保单位,听庙前的老人说该庙有数百年的历史,为道教建筑,但是大门紧锁,钥匙在村干部手里,于是我乘车赶到村委会,但村委会也没人,经打听后联系到了该村书记,才得以将庙门打开,庙为三开间,规模不大,里面供奉天官、地官、水官三位神灵,庙中有价值的东西不多,但庙前的一块名为《李氏碑记》的碑刻引起了大家的注意,该碑立于道光五年,内容记述了三官庙的来源、重修经历、方圆等,并介绍了李氏族人捐地修庙的经过,对于研究家族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离开三官庙后,我们又前往东苫山寻找刘氏宗祠,东苫山刘氏非常出名,曾出现一门三进士,其中刘约为明成化进士,曾官吏部验封郎中、河南布政司参政,为官清廉、正直,有政绩,刘约曾与刘氏订婚,后刘氏因病眼瞎,刘氏族人感配不上刘约,要求退婚,但刘约不忘初心,仍娶刘氏为妻,夫妻相濡以沫。刘约长子刘田为弘治间进士,官至户部员外郎,三子刘隅为嘉靖进士,官至都察院右副都御使。这样一个连代仕宦,文化昌盛的家族,自然不能错过。在路上,我们发现了一个很大的石头坑,有上百米长,深数十米,经张文兴介绍,这就是著名的苫山,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炼造石灰,被挖成了这个样子,真是十分可惜。
因今天为腊月二十一大集,临近年节,集上人烟人海,百货俱陈,到处洋溢出一股年味,赶集的群众也都脸上堆满了笑容,由于车辆不能通过,我们费了好大功夫才来到刘氏宗祠前,宗祠非常漂亮,古色古香,有着明显的明清建筑风格与样式,屋檐两边还有精美的花纹、装饰,非常好看,大门上有对联两副,为“功垂千古,名著春秋”,显示着刘氏家族的显赫。院落中有完整碑刻一通,为《刘氏祖茔祭田宗祠地基总志》,为清末光绪三十二年所立,碑刻后为《祖茔祭田宗祠全图》。另一块碑刻被制作了喂牛的槽子,中间为挖空,一面写“赐进士及第,通议大夫,都察院右副都御使,奉敕巡抚……”,应为刘隅的墓志铭。刘氏宗祠内部没有多少东西,只有一些先祖的牌位摆放在高处,逢年过节时族人都会来此祭祀、遥拜祖先,寄托后人对先人功德的怀念。刘氏祠堂应为聊城古建筑中的精品,很多明清时期的构件、配件依然保存的十分完好,结实、美观、实用,有着丰富的美学价值,值得研究。
离开东苫山,我们又来到了前苫山,一路上看到很多古建筑,样式非常坚固,也很美观,到了石佛寺门口,大门紧锁,后打了书记的电话,书记非常热情的接待了我们,并带着我们进行参观。石佛寺大门为新修的建筑,里面仅存大殿一座,以前曾作为学校,现在还有黑板等,这种情况非常普遍,跟民国时期的“庙产兴学”有很大的关系。目前古庙留存下来的东西有龟托碑一座,为明代万历年间大学士于慎行书写《新修石佛寺记》,另有古代五花石鼓两个,莲花石柱数根,古井一口,相当漂亮。院落中有明清、民国碑刻四十余通,多数为墓碑、功德碑,价值大者较少,但有部分记载了本地乡贤的事迹,对于研究家族文化、地域文化价值很大。村里的李书记介绍,石佛寺将建成集家族文化、宗教文化为一体的建筑,不断进行维护与修缮,成为宣传地域文化的重要场所。
离开石佛寺已近中午,赶往附近的关山去吃饭,路上发现了明代进士李学思的墓地,李学思为嘉靖四十一年进士,官至兵部武选司郎中,目前墓地被盗严重,很多碑刻散佚,仅存石头牌坊一座,底部被历代黄河洪水淤积,露出地面者约3米左右,上刻小字,该牌坊为李氏族人康熙年间所立,同治年间被大风吹倒,后重立。另在坟墓旁有断碑两块,应为人为砸断,一半上写“明奉政大夫兵部武选司郎中”,旁为“万历二十八年闰三月吉日”,因为断碑,很多字迹残缺,查找史料,应为李学思墓地。离开这里,行经关山,关山有众多山岭,虽不高,但很险峻,有很多明清时期的堡垒,建筑非常坚固,在一个山岭悬崖上,还看到白色石棺一口,因目的地不在关山,也无暇仔细观看,只能匆匆而去。中午实在找不到吃饭的地方,只好在路边一个小餐馆喝了一碗羊杂汤,吃了一个烧饼,揣着半饱的肚子继续上路了。
皋上村的净觉寺是我们考察的重点,该寺庙有着数百年的历史,民国年间山东督军张怀芝曾经重修,规模宏大,是鲁西地区的一处盛景。张怀芝出生于东阿皋上村,从小生活贫苦,历经磨难,后到天津当兵,入炮兵学院,刻苦努力,带兵经验丰富,历清、北洋、民国,官至山东省督军、省长,曾在家乡建学校、修寺院,后病逝于天津,死后葬皋上村。净觉寺经张怀芝维修后,保存完好,古色古香,有大门,钟鼓楼,大殿等建筑,很少看到维修的痕迹,但因今天不对外开放,让我们感到非常的失望,打电话问工作人员,说春节期间会开放,让我们那个时候再来。在张文兴的带领下,我们找到了张怀芝家族的墓地,该墓地位于田野之中,非常的荒凉、凄清,让人有一种怀古的感觉,墓地中有碑刻10余座,为张怀芝及其祖父母、父母的墓碑,碑刻都很大,呈方形,美观且大气,与明清碑刻有不少区别,张怀芝祖父母、父母的碑刻上有“建威将军”、“一品夫人”的字样,应为张怀芝发达后,清廷、民国褒封的职衔。
离开皋上村,我们来到了阳谷县阿城镇的陶城埠,陶城埠为运河上的重地,清末1855年黄河铜瓦厢决口后,张秋运口淤塞,清廷将运口改于陶城埠,然后行经小段黄河再入运河,不过陶城埠运河运作几年后,随着传统漕运的衰落与运河的淤塞,这段运道也很快废弃。我们寻着坑坑洼洼的土路,找到了清末修的陶城埠船闸,该闸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民国、建国后重修,非常的坚固、结实,规模比荆门、阿城、七级等闸要大的多,两岸崖壁陡峭,很险峻,以前的运河已经完全没有水了,被种植上了树木,剩下了小小的河沟,河沟中布满了树叶、枯草,微风吹来,不停摇摆,从清末的繁华到如今的凄凉,历史已过去百年,真让人感慨世事的沧桑与多变。

离开陶城埠船闸,我们又看了陶城埠村的关帝庙,庙宇不大,却历史悠久,里面有碑刻两通,其中一通为明万历时太子太师、礼部尚书朱延禧所写,上面字迹密密麻麻,内容丰富,正殿中有石贡桌一张,为明代物品,上面绘满了各种各样的图,非常的美观,价值应该非常高,艺术性很强,平时很少见到,为万历22年的物品,很值得研究。在村外的魏氏家族墓,我们找到了古代碑刻30余通,魏氏族人曾出过知州、县令等官员,与清代大学士刘统勋有亲戚关系,在当地是一个名门大族,而家族墓地碑刻之多,在聊城也较为少见,对于研究家族文化是重要的资料。离开墓地,我们看到了落日中的黄河,很漂亮,还再次参观了七级镇古码头、古街巷、河东完小中的碑刻,收获非常大。至此,一天的考察顺利结束,找到了丰富的资料,为运河学研究院增加了大量的民间文献,从而为相关研究提供了便利。